close

1518806491  

Joy Division - Unknown Pleasures ( 1979 ) 

Before reading : 本文大量引用網路及書籍資料,並略做整理改寫。由於撰文者早已殫精竭慮,大概從 Joy Division 開始就是 wiki 流了,因此,本文請盡量轉貼。如果發現有抄襲情事,也請苦主原諒,畢竟西潮團隊立意良善,且並未因此牟利,相信大多數人連撰此文者的真面目也一問三不知。然後,因為這是題庫;為了確保您可以答對題目,請務必注意畫面中所有的紅色字詞。但這也不是說只有紅色會考的意思。整篇文章就是題庫。

另外,我們也不敢班門弄斧,轉貼 wiki 就拿來當題目;請各方大德踴躍糾錯,我們無限歡迎,謝謝。

 

 

----- 正文 ----- 

 

( 下段綠色文字,原文出自愛咪囈語隨便記,發表於今藝術 ) 

談到「龐克」時,每個人心中所浮現的意象都不相同,也許是粗暴又具攻擊性的搖滾樂演出,如著名的樂團「性手槍」(Sex Pistols),他們會向觀眾吐口水,甚至和觀眾上演全武行。有些人想到那些遊走在街上的龐克青年(Street Punk),無所事事,穿環、掛金屬鍊、身著撕破的牛仔褲、皮靴、網襪、他們將頭上兩邊的頭髮剃了,中間部份豎立並用髮膠固定、染上五顏六色,把自己打扮得像隻刺蝟,嘴吐髒話眼神不屑;或者,粗糙拼貼和影印的自製同仁誌和傳單…等等,當然,有些人聯想的不只是視覺形象,而是它所引發的基進的社會、文化運動和它所具有的無政府主義思想。這些都是「龐克」表現出來的不同面向(甚至是某種刻板印象),它們讓人感到危險、兇猛和忿怒,並以此衝擊著社會大眾與傳統。這種「叛逆」源自於70年代的一群年輕人,他們不滿生活與現實,而也是透過這樣的「態度」使得所謂「龐克文化」表現出複雜且驚人的面貌。

許多談龐克的書籍都必然提到,要談「龐克」,先談「龐克不是什麼」,而不是「龐克是什麼」。因為大眾對於龐克文化的認知龐雜,並且長久以來累積了許多片面的概念,它可能是錯誤的,也可能就只是龐克的一部份。以穿著為例,是不是「穿鼻環、著破牛仔褲、掛排釘和金屬鍊」就叫做龐克?你可能會得到這樣的答案:他們也許是「龐克」,也許只是「打扮成龐克」;而一個只穿普通T-恤的人,他也可能徹頭徹尾就是個「龐克」或其信仰者。這樣的比喻在於說明要談論「龐克的美學」時,若只是從表面的各種形象去談,將流於類型化並窄化了它文化上和思想上的意義,也因此,才需要特別釐清並從龐克最源初的「態度」出發,才可能去談論龐克所產生出來的行動、視覺意象和它的表現。

 

以上是作家從較廣義的文化層面對龐克做出的分析解釋;但西潮打算針對龐克搖滾做一個粗淺的入門介紹。

 

龐克搖滾 ( Punk Rock ) 的風潮始於 1974 - 76美國、英國和澳洲,是一個帶有強烈的反社會 ( antiestablishment  ) 情緒的搖滾樂分支。一般來說,龐克搖滾的歌曲有短 ( 介於 1 - 3 分鐘之間 )、編曲單純,以及主唱鼻音很重等特色。

雖然網路上最 general 的資料總是把龐克的源頭自 1976 年 Sex Pistols 崛起起算,但相信稍有認識的樂迷都會對此說法不以為然。就跟所有歷史現象一樣,當我們回顧一個文化,我們沒有辦法展釘截鐵地說 " 這個點就是這個文化的開始 " ,因為它的由來總是千頭萬緒,而且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龐克樂的發展歷史之中,除了早從 60 年代初期便已興盛的車庫搖滾 ( Garage Rock ) 之外,1960s 末期,就有一批樂團被稍後 ( 龐克一詞確立之後 ) 的樂手和樂評人歸類在 proto-punk 之下。 proto-punk 中文譯做原型龐克,或是龐克前搖滾樂。

這批樂團並不能被簡單地定義成原型龐克;他們 ( 如 David Bowie ) 並非有始有終地傳承了龐克風格,而且在當時,他們的音樂中也沒有明顯的龐克特徵。真正成就了 proto - punk 的,是他們和當時的主流反文化情緒不盡相同的一種極具煽動性的敏感觸覺。proto - punk 的音樂不僅是對主流搖滾樂的一個挑戰,更動搖了烏托邦理想主義和大眾化的嬉皮運動。

樂手們有意識地顛覆當時的音樂架構,並清醒地建立了自己的外在形象 - 有時是因為樂隊的偽藝術野心,有時則是因為自我顛覆的情緒。對於 proto - punk 持久不衰的影響力,很多音樂人表現的十分冷靜。 proto - punk 中也常常體現出宗教避諱,極為細微地描述了社會陰暗污穢的一面,比之前的任何音樂模式都更為自由強烈地完成了自我發洩。

proto-punk 的家族成員就算只是列出來,也夠驚人的。諸如 : 

 

tumblr_kz074xA00i1qa86nxo1_500

Love - Forever Changes ( 1967 ) 

 

Love 的成員 Arthur Lee 被讚譽為 " 史上第一個 punk rocker " ,但他本人對此卻不甚欣賞。在他看來,punk 的定義就是 " being somebody's bitch. " 但這張專輯不僅被按圖索驥的龐克樂迷們奉為經典,更是 60 年代迷幻搖滾的顛峰之作。

 

 Arthur Lee  

Love 主唱 Arthur Lee。

 

 The-Stooges  

The Stooges - The Stooges ( 1969 ) 

龐克教父 Iggy Pop 領軍的丑角合唱團 ( The Stooges ) ,大約於 1967 年成軍,他們簡單、重複性高的樂句在還沒有龐克的年代裡給了一個最棒的示範,並影響了其後無數龐克樂團。同名專輯內一首充滿叛逆質感的 I Wanna Be Your Dog ,對比起 60 年代繁複高超的吉他英雄們也毫不遜色。

 

 

 Iggy+Pop+6  

龐克教父 Iggy Pop。

 

who_tommy  

 The Who - Tommy ( 1969 ) 


2565158518_1bb6cd44d8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 1967 )  

 

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說,第一支 proto- punk 樂隊,應該是 Velvet Underground;邊界模糊的抒情內容,大量的回聲和輕噪音效果,音樂中不可預知的試驗性,以及尚不算成熟的技巧。John Cale 在 Venus In Furs 中貢獻的小提琴則更加增添了地下絲絨的音樂深度。

 

 

41DNJ0y32HL._SS500_  

Lou Reed - Transformer ( 1972 ) 

這張專輯被影響了整個 80 年代的 Joy Division 主唱 Ian Curtis 奉為聖經。



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  

David Bowie - 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 ( 1972 ) 


13214279434193  

由 David Bowie 帶起的華麗搖滾 ( Glam Rock ) 在 70 年代和龐克搖滾分庭抗禮,但他的行為舉止和音樂上的嘗試卻始終被龐克樂手們借鑑。


除了 proto-punk 之外,在 60 年代的美國和加拿大盛行的 Garage Rock,更被廣泛地肯定是直接影響 70 年代龐克搖滾的重要樂風。顧名思義,車庫搖滾是用來形容那群在設備和技巧都不那麼齊全的情況下,在家庭車庫裡玩音樂的搖滾樂手們。這種簡樸的型態直到今天還是被美國的流行文化一再歌頌;連琳賽蘿涵主演的辣媽辣妹 ( Freaky Friday ) 都有對應的情節。 Garage Rock 的主題通常是簡單的,諸如高中生活、把妹,都是普遍的入詞形式。一方面, Garage Rock 的主唱和編曲,都傾向於一種發洩情緒的呼喊、重複的演奏等形式。這種精神幾乎被其後的龐克搖滾完全承繼。

在 60 年代比較重要的車庫搖滾樂團,包括 The Sonics、MC5、The Choir、The Haunted 等等。在 2000 年代的後龐克復興 ( post-punk revival ) 當中,也有一批諸如 Yeah Yeah Yeahs 、The Killers 等等進入主流市場,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樂隊繼承了車庫搖滾的特色。

龐克搖滾一詞出現於 1970 年,由樂評人 Dave Marsh 提出,用來形容來自密西根的樂團 Question Mark & the Mysterians;當時被形容的對象主要是晚期的車庫搖滾樂團,但到了 1974 以後,龐克搖滾本身就成為一個新名詞,並且席捲了整個市場。

 

CBGB_club_facade

 

要討論龐克的歷史,絕對不可能逃過坐落於紐約的 CBGB。成立於 1973 年的它,店名來自於 Country、Bluegrass & Blues,分別是影響了搖滾樂成型的重要元素;這間業已歇業的俱樂部是龐克的溫床,別說龐克樂迷,任何一個喜歡搖滾樂的人都沒有辦法不對此地另眼相待。它之所以翼護了龐克的過程其實算是一場意外,但是曾經在這間店裡表演過的團體,說出來絕對可以狠狠嚇不知情的搖滾樂迷一跳:The Ramones、Television、Patti Smith 和 Talking Heads。

 

patti-smith-horses

Patti Smith - Horses ( 1975 ) 

天知道誰才配稱做真正的 " 龐克始祖 "。但是憑著 1975 年的 Horses,Patti Smith 就已經在搖滾史上立下了自己不朽的里程碑。就連 Sex Pistol, Ramones 和 Clash 見到她這位龐克教母,想必也要收斂一下,肅然起敬。

她的東西一直是叫好不叫座的。出道三十多年,從來沒有過一張金唱片,連進入前二十名的單曲也只有一首。儘管如此,她還是因為無比的藝術成就,被風光地迎進了美國的搖滾名人堂 (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 。

還有一點很不同的是,一般被樂迷當作是神明膜拜的搖滾樂手都是男人 ( 男人還不夠,最好是死得夠早,比方說 27 歲 ),但同樣具有這種神明效應的 Patti Smith 不但是女人,而且仍然在世。

順道一提,這張專輯的製作人就是前文提到的 John Cale。

 

 

Marquee Moon  

Television - Marquee Moon ( 1977 ) 

Televison 和 Patti Smith 都曾在 CBGB 登台演出,合作的機會也不少。儘管 Television 很早就在紐約街頭發揮影響力和演出,他們的專輯卻始終晚了一步才發行,之後的名聲也沒有其他樂團響亮。值得一提的是,Television 這張專輯一般會被放進後龐克 ( post - punk ) 中看待。 

 

 

Tom Varlaine

Televison 吉他手 Tom Verlaine。

 

 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  

Sex Pistols  - 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 ( 1977 ) 


第一個具有指標性意義和影響力的龐克樂團絕對非性手槍莫屬。他們的第一張,也是唯一一張的正式專輯 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 發行於 1977 年。在巡迴演出的過程中,Bass 手 Sid Vicious 離經叛道、充滿危險性和挑釁意味的演出,以及不管在舞台上下都毫無差別的目無王法、暴力,讓他成為龐克搖滾最具象徵性的符號之一。那也無怪乎大家總是把性手槍的爆紅視為龐克搖滾的第一砲。

 

SidVicious4

Sid 來自一個徹底失控的家庭,母親 Anne Beverly 患有毒癮,當待衛的父親在他兩歲時就離家出走,原住在 Ibiza 的母子倆於1961 年初前往充斥著脫衣酒吧與性愛商品店倫敦 Soho 區定居。

15歲時,Sid 前往 Hackney 藝術學院就讀,在學校結識一位倫敦/愛爾蘭混血青年 John Joseph Lydon ( 之後的樂團主唱 John Rotten,他在稍晚成為了另一個重要樂團 Public Image Ltd 的主唱。 ) ,兩人的叛逆作風一拍即合,Sid Vicious 的封號就在這時確定。

 

Rocket to Russia

The Ramones - Rocket To Russia ( 1977 ) 

 

1977 年對龐克搖滾來說絕對是最重要的年份。就在這一年,紐約的 Television、The Ramones,倫敦的 Sex Pistols 和 The Clash 四大樂團都發行了具有指標性的專輯。

The Ramones 是最早發跡的龐克樂隊,也是紐約龐克的首席代表樂團。他們繼承了歡樂、創意的美國搖滾樂傳統,簡單、快速、無厘頭成為其最大的特色。此外,Ramones 也是繼承車庫搖滾、D.I.Y. 精神的代表樂隊,只是香菇頭變成了長髮,牛仔褲變成了AB牛仔褲,但皮衣、皮褲、T恤仍舊是他們的標記。但事實上,來自皇后區的他們,是一群中產階級出身的青少年。刻意尋求、強調的叛逆和反社會精神,或許是讓他們大紅大紫的重要因素吧。

 

 

 London Calling  

The Clash - London Calling ( 1979 ) 

1978年,在龐克樂壇最不景氣的時候,The Clash卻依然在努力進取。一張以《Give 'Em Enough Rope 》為名的專輯高居全英排行榜首。專輯中那種無所畏懼、熱烈狂放的風格使他們成為英國搖滾樂壇上一流的朋克樂隊。

1978年後,The Clash 開始向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軍,在唱片熱賣的時候,大開演唱會,這正The Clash 最輝煌時期的開始。1979年末,《 London Calling 》專輯推出,他們在這張專輯中融合了搖滾樂及流行音樂的風格,對激烈的龐克樂做了一些改變。

London Calling 在指標性搖滾樂評論雜誌 - 滾石雜誌於 2003 年 11 月選出的史上 500 大專輯當中榮登第八位。

 

 

發起自 70 年代晚期的 post - punk 根植於龐克搖滾,但本質上又更富有實驗性,編制也逐漸脫離第一波龐克樂團的簡單形式。事實上,post - punk 和 punk rock 並不是兩個對立的陣營,主導第二波龐克搖滾演進的力量,同樣是 Patti Smith、The Ramones、The Clash 這些先驅。龐克樂隊開始將音樂的基底放在 bass 的高速彈奏之上,製造出一種深沉的質感。除了早已盛名大噪的龐克樂隊之外,在這一波後龐克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樂團包括了 : Public Image Ltd、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Joy Division ( New Order ) 、The Cure、Gang of Four、Wire。 

 

 First Issue  

Public Image Ltd - First Issue ( 1978 ) 

 

Entertainment!  

Gang For Four - Entertainment! ( 1979 ) 

 

Three Imaginary Boys  

The Cure - Three Imaginary Boys ( 1979 ) 

 

 998145738_bc0183aea7  

Joy Division - Closer ( 1980 ) 

成立於 1977 年英國曼徹斯特的歡樂分隊,直到 1980 年主唱 Ian Curtis 自殺身亡,只發行了兩張嚴格意義上的錄音室專輯,卻被認為是同時代最有影響力的英國樂隊 ( Melody Maker )。他們不僅是後龐克運動的先鋒樂隊之一,其影響力甚至貫穿至整個八、九十年代的哥德浪潮。

  

ian_curtis_tif_big  

 

1978 年底,加盟 Factory 唱片公司後的 Joy Division 來到英國倫敦發展。 Ian Curtis 剛到倫敦時,他的癲癇病就開始發作。因此,歡樂分隊的音樂從一開始就帶點病態色彩。Ian 和妻子相識於 1972 年,婚後於 1979 年生下第一個女兒娜塔莉。此後,他的性格變得越發孤僻,甚至有點難以理喻,除了不准妻子去看他的演出,甚至規定樂隊成員的妻子或女友都不准去看樂隊演出。伴隨著日益加重的癲癇病症,他的自毀傾向也開始出現。

1980年5月17日,他在家看一部描述德國音樂家去美國發展,最後因為與當地人格格不入而自殺身亡的故事片《Stroszek》。當晚,他不停地播放著 Iggy Pop 的《The Idiot 》。5月18日,伊恩寫了一封給妻子的遺書後,在廚房上吊自盡,終年23歲。

 

 

Power, Corruption & Lies  

New Order - Power, Corruption & Lies ( 1983 ) 

Ian Curtis 自殺之後,剩下的成員 Bernard Sumner、Peter Hook 和 Stephen Morris 加上新成員 Gillian Gilbert,重組了新秩序。New Order 正介於後龐克和新浪潮之間。

新浪潮 ( New Wave ) 音樂是搖滾樂的特殊分支。與龐克、後龐克一同在1970年代中晚期出現。起初,新浪潮被認為是後龐克的同義詞。但隨後,由於新浪潮結合了電子樂、實驗音樂、Disco,搖滾樂和 1960 年代的流行音樂等風格,自身的複雜度使它與龐克搖滾區別開來。新浪潮吸收了屬於原本龐克搖滾的聲音與特質,例如強調簡短,以及強有力的歌曲。但同時,新浪潮在音樂和與歌詞的表現方面比起龐克具有更多的複雜性。

 

41-SX6BZKVL._SS500_  

 Talking Heads - Fear Of Music ( 1979 ) 

 

 David Byrne  

Talking Heads 主唱 David Byrne。


 Eurythmics  

Eurythmics - Touch ( 1983 ) 

 Synchronicity  

The Police - Synchronicity  ( 1983 ) 


另類搖滾( alternative rock )是搖滾樂中的一種類型,最早在1980 年前後由美國樂團 R.E.M. 英國樂團 The Smiths 帶起,在1990 年代開始廣泛流行。Alternative Rock 在1980 年代被用來指在獨立唱片廠牌旗下的龐克搖滾風格樂團,他們和當時的主流音樂類型並不相同。Alternative Rock 做為一種不斷創新的音樂形式,包含了相當大範圍的音樂團體,除了後龐克和新浪潮樂團之外,1980 年後期逐漸浮上檯面的 Dream pop、Shoegazing、以及 90 年代以後席捲世界的英搖 ( Britpop ) 在分類上都很難離開 Alternative 的範疇。


Murmur  

R.E.M. - Murmur ( 1983 ) 

 

Meat Is Murder  

The Smiths - Meat Is Murder ( 1985 ) 

 

 

Morrissey  

 

The Smiths 主唱 Morrissey。

1329402053-3251313225

Pixies - Surfer Rosa -  ( 1988 )  

 

 

daydream nation

Sonic Youth - Daydream Nation ( 1988 )  

 

 

垃圾搖滾 ( Grunge ) ,又譯油漬搖滾,是隸屬於另類搖滾的音樂流派,起源於1980年代中期美國的華盛頓州,特別是西雅圖一帶。垃圾搖滾是硬蕊龐克 ( Hard - Core Punk ) 、重金屬 ( Heavy Metal ) 與獨立搖滾 ( Alternative Rock ) 的延伸,普遍使用猛烈的破音電吉他作演出,與歌曲力度、淡漠或滿斥憂慮的歌詞形成強烈對比。垃圾搖滾美學常被抽絲檢視、與其他搖滾音樂流派相比,許多垃圾搖滾音樂家亦被認為其作風不修邊幅、捨棄誇張不實之感。

1980 年代晚期,垃圾搖滾風潮在西雅圖獨立唱片廠牌 Sub Pop 旗下漸成雛形。超脫樂團 ( Nirvana ) 《Nevermind 》專輯的發行,使得垃圾搖滾在1990年代前半葉在商業上大獲成功,將另類搖滾音樂的聲望推向高峰,垃圾搖滾亦成了90年代最受歡迎的硬搖滾流派。然而,許多垃圾搖滾樂團對竄紅適應不良,到了 1990 年代晚期,垃圾搖滾樂團幾乎都已解散或淡出了樂壇,然而,他們的影響力仍左右著現代搖滾音樂的發展。

 

 nevermind270911  

Nirvana - Nevermind ( 1991 ) 

 

Kurt Cobain e3  

 Nirvana 主唱 Curt Cobain。

 

 

後龐克復興 ( Post - punk revival ) 是 90 年代末期直到 21 世紀前幾年在另類搖滾界的一個運動。大體來說,這一波運動除了後龐克的復興之外,也伴隨了新浪潮、車庫搖滾以及龐克的復甦。在吸收了另類搖滾的養分之後,這一批新樂團大量使用 70 年代末期到 80 年代初的音樂元素,並且推陳出新,創造更多可能性。代表樂團有 The Strokes、The White Stripes 以及北極潑猴 ( Arctic Monkeys ) 

 

600full-is-this-it-cover  

 

The Strokes - Is This It ( 2001 ) 

The Strokes 是一支在 21 世紀初開始成名的紐約另類搖滾樂團。從他們 2001 年的首張專輯 Is This It 開始,他們就被評論家們讚譽為「搖滾樂的救世主」。 可以說是當代美國最出色的獨立搖滾樂團之一。

 

 

1329401569-3796594192  

Franz Ferdinand  - Franz Ferdinand  ( 2004 )

 

Turn on the Bright Lights  

Interpol - Turn On The Bright Lights ( 2005 ) 

 

1329465982-3397349353  

 Arctic Monkeys  - Whatever People Say I Am, That's What I'm Not ( 2006 )

 

1329466055-3596514227  

Yeah Yeah Yeahs  - It's Blitz!( 2009 ) 

 

 thehairstyler  

 Yeah Yeah Yeahs 主唱 Karen 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stide 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